第21章 缴获的东洋马差点把她拐跑
八路军临时指挥部设在高功村一座气派的宅院里。这座宅院原是当地一位乡绅的府邸,青砖灰瓦,飞檐翘角。青砖垒就的高墙内,几株古槐投下斑驳的树影。
正厅内,朱老总背着手站在指挥部正面墙前,那面墙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作战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红蓝两色箭头和符号。他手持放大镜,眉头微蹙地查看着地图上的标记,不时用铅笔在旁边的记事本上记录着什么。
突然,院子里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警卫班长气喘吁吁地冲进来:"报告总司令!出事了!"
朱老总缓缓转过身来,沉稳地问道:"别慌,发生什么事了?"
"史沫特莱女士骑上了那匹日本大洋马,"警卫班长抹了把汗,"那畜生突然发了性子,挣脱缰绳狂奔出去了!马厩的老张头拦都拦不住!"
"什么?"朱老总眉头一皱,手中的放大镜不自觉地握紧了些,"谁让她骑那匹马的?她在延安摔伤才痊愈不久。"
警卫班长解释道:"是她执意要骑的。那匹马是上个月在娘子关战役中缴获的战利品,性子特别烈,连骑兵连的老把式都还没完全驯服。今天早上史沫特莱女士看到战士们试骑,就非要......"
不等他说完,朱老总已经大步流星地走到院门外。他举起望远镜朝远处眺望。在晃动的视野中,只见一个黑点正在田野间飞驰,扬起一路尘土。那匹枣红色的东洋马显然已经失控,马背上金发飘扬的身影摇摇欲坠。
"警卫班全体出动!"朱老总立即下令,"务必把马安全追回来!"
"是!"警卫班长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转身飞奔而去。
不一会儿,十几匹战马如离弦之箭般冲出村口,马蹄声如雷鸣般震撼。围观的村民和战士们纷纷从田埂上、屋檐下跑出来,七嘴八舌地呼喊着:
"快看!骑兵连的小李子骑着他那匹川马追上去了!"
"那匹川马可是咱们根据地的宝贝,跑起来跟阵风似的!"
"再加把劲!快截住它!"
"好样的!川马把大洋马逼回来了!"
"太险了!差点就冲进河沟里了!"
孙泱适时递上望远镜。朱老总调整焦距,看着远处渐渐被控制住的场面。只见一匹矫健的川马灵巧地绕到大洋马前方,骑手娴熟地控制着缰绳,终于将失控的烈马引向安全地带。朱老总嘴角露出一丝无奈的笑意:"看见没有?这就是打了胜仗带来的新问题。"他转向身边的参谋们,"谁能想到,缴获的东洋马差点把我们的外国记者给拐跑了。"
参谋们都会意地笑了。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警卫班长策马返回,翻身下马时差点踉跄了一下,显然刚才的追逐耗费了他不少体力。他平复了一下呼吸,立正报告:"总司令,史沫特莱女士从马上摔下来了。"
朱老总神色一紧,向前迈了一步:"伤得重不重?"
"万幸只是手肘擦破点皮,已经让卫生员处理了。"警卫班长擦了擦脸上的汗,"那匹大洋马倒是累得够呛,现在老实多了。"
朱老总这才松了口气,但随即又板起面孔:"今后一定要加强管理。这些战利品马匹性子烈,要特别注意安全。"他环视四周,"要立个规矩:新缴获的战马必须经过严格驯化,绝不能再让非战斗人员冒险试骑。特别是外国友人,更要保护好他们的安全。"
这时,村口传来一阵喧哗声。只见史沫特莱在几名战士的陪同下走来,她的金发上还沾着草屑,**的袖子卷起,露出手肘上包扎的纱布。看到朱老总,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那匹马...太有精神了!"
朱老总走上前去,半开玩笑地说:"这些东洋马啊,跟它们的原主人一样,性子都太野,得好好调教才行。"
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
这时,村口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只见肖参谋领着一位身材高大的外国军官和几名八路军战士策马而来。
"总司令!"肖参谋翻身下马,快步上前报告,"美国大使馆武官卡尔逊参赞到了!"
朱老总整了整军装,大步迎上前去,伸出布满老茧的大手:"欢迎你,卡尔逊参赞!远道而来辛苦了。"
卡尔逊连忙握住朱老总的手,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朱将军,终于见到您了!"
两人握手时,朱老总注意到这位美国军官手上也布满了训练留下的茧子,不禁暗自点头。他亲切地说:"你是第一位到访我们敌后根据地的外国军官,这份勇气就值得敬佩。"
卡尔逊环顾四周整齐列队的八路军战士,感慨道:"国外的报纸都说华北已是日军的天下,可我这趟穿越三省,看到的全是浴血奋战的抗日军民。那些报道简直是一派胡言!"
朱老总闻言爽朗大笑,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用我们中国老百姓的话说,这叫'百闻不如一见'啊!"他做了个请的手势,"参赞先生远道而来,不知想了解些什么?"
卡尔逊挺直腰板,语气诚恳:"我希望能够随军行动,亲身体验八路军的生活,研究游击战术。"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贵军的思想教育工作。在我看来,这比单纯的战术更有价值。"
朱老总赞赏地点点头,将军帽往后一推,露出被太阳晒得黝黑的额头:"好!明天我就安排座谈会,让你和我们的指战员畅所欲言。"他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至于随军行动嘛,等熟悉了环境再说。"
卡尔逊正色道:"作为美国武官,我必须声明——虽然我的工作是收集军情,但我绝不是间谍。贵方只需允许我参观指定区域即可。"
"哈哈哈!"朱老总笑道,"我就喜欢你这直来直去的性子!比起那些口蜜腹剑的所谓'同情者',你这样的坦率更让人放心。"
在众人的笑声中,朱老总做了个邀请的手势:"来,屋里详谈。"
一行人穿过青砖铺就的院落。卡尔逊注意到院角整齐摆放的武器,马厩里精神抖擞的战马,还有墙上"坚持抗战"的标语。战士们利落地将马匹拴好,跟随警卫员去往厢房休息。
正房内,肖参谋已备好热茶。朱老总请卡尔逊在八仙桌旁落座:"先喝口茶解解乏。山西的砖茶虽糙,却能提神醒脑。"
卡尔逊捧着粗瓷茶碗,感受着茶水的温度:"总司令,我很好奇,为何选择山西作为总部所在地?"
朱老总手指蘸着茶水,在桌面上勾勒出简易地图:"山西号称'华北屋脊',西接陕北,南连洛阳。若日军占据此地..."他的手指重重一点,"西可攻西安,南下可图中原,整个抗战局势将更加被动。"
"但敌人正在增兵,"卡尔逊追问道,"若日军再派十万精锐进攻,这些根据地能守住吗?"
朱老总目光炯炯:"敌人何止十万?他们在华北已有百万之众,还在动员第二个百万。"他话锋一转,"但我们有千千万万觉醒的民众。敌人可以占领城市,却永远征服不了这片土地上的人心。"
卡尔逊若有所思:"这就是贵军必胜的信念?"
"正是。"朱老总端起茶碗,"侵略者再强大,终将淹没在人民战争的**大海中。"
沉默片刻后,卡尔逊郑重请求:"总司令,我能否将今日所见如实报告我国政府?"
朱老总朗声笑道:"我们**人行事光明磊落,你尽可据实相告。"他起身整了整衣襟,"现在,让我们先去尝尝地道的山西刀削面如何?"
夕阳的余晖洒在简陋的篮球场上,场边用黄土夯实的台阶被晒得暖烘烘的。史沫特莱独自坐在最高一级台阶上,双手托腮,目不转睛地盯着场上激烈的角逐。两个连队的八路军战士正在打比赛,他们穿着褪色的军装,在尘土飞扬的场地上奔跑。场边的啦啦队此起彼伏地呐喊着,鼓掌声、喝彩声在山谷间回荡。
朱老总带着卡尔逊信步走来,两人在场边蹲下身子。卡尔逊饶有兴致地观察着这场别开生面的篮球赛——没有标准的篮筐,战士们用藤条编成的圆环固定在木杆上;没有裁判,全凭战士们的自觉。就在这时,他突然在人群中瞥见一张西方人的面孔。
"那是......"卡尔逊惊讶地转向朱老总。
朱老总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会意地笑了:"那是你的同胞,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女士,我们的战地记者。"
"天哪!"卡尔逊激动地站起身,"我读过她的报道!能否引荐一下?"
两人走上土台阶。史沫特莱似乎沉浸在比赛中,直到朱老总轻唤她的名字才回过神来。
"史沫特莱女士,"朱老总温和地说,"这位是你的同胞,美国大使馆参赞卡尔逊先生。"
卡尔逊摘下军帽,微微欠身:"久仰大名,史沫特莱女士。在华盛顿时就常拜读您发回的报道,没想到能在这里遇见您。"
史沫特莱眯起被阳光刺痛的蓝眼睛,语气冷淡:"噢,那么现在你见到了。"说完便转过头去,继续盯着场上一个正在突破防线的瘦高个战士。
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尴尬。卡尔逊保持着外交官的风度,微笑道:"说来有趣,我刚到时就目睹了您精彩的骑术表演。那匹东洋马可不好驾驭。"
"像不像好莱坞的西部片?"史沫特莱头也不回地反问。
"确实很像,"卡尔逊顺着她的话说,"只不过这里的场景更真实,更......"
"更什么?"史沫特莱突然转过头,锐利的目光直视卡尔逊,"更符合你们军方对'红色区域'的想象?"
朱老总适时地轻咳一声:"史沫特莱女士,你们稍后再叙。我们先不打扰你看比赛了。"
卡尔逊礼貌地点头致意:"期待下次交流,祝您观赛愉快。"
史沫特莱这才缓和了表情,朝他们挥了挥手:"再见,总司令。再见,参赞先生。"她的目光已经重新锁定在球场上,仿佛刚才的对话从未发生过。
走下台阶时,卡尔逊忍不住回头望去。夕阳将史沫特莱的侧脸镀上一层金边。
史沫特莱来到八路军临时总部,不解地问朱老总:“总司令,我真是不懂,你们为什么会相信卡尔逊呢?”
朱老总反问:“我们为什么不相信他呢?”
史沫特莱说:“我同美国驻华官员打交道的经历是令人不愉快的。至于这个卡尔逊,我与他似乎只在喝咖啡方面才有共同点。我觉得要对他敬而远之。”
朱老总笑道:“可是我们是赞成和支持全世界反对法西斯的统一战线的呀!”
史沫特莱说:“他是一个派驻在美国大使馆的职业军人,他有过在尼加拉瓜以及在海军陆战队服役的经历,我简直不相信他能理解八路军。他不可能具备工人阶级的立场。”
朱老总说:“工人阶级的立场,首先就是要求我们团结他,有利于我们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战斗。”
史沫特莱带着疑惑的口吻问:“他会不会是美国官方派来的调查人员,或者是罗斯福**派来的特使呢?”
朱老总坦然地说:“那就更好了!”
史沫特莱问:“你们估计到这一点了吗?”
朱老总说:“我们已经分析预料到这种情况。”
史沫特莱有些领悟:“这么说,你们是胸有成竹的啊!”
朱老总说:“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我们都是有数的。我们一向是把决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人区别开来,更何况,我们还不能够得出结论,认为罗斯福**就永远不会支持我们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
史沫特莱不好意思地笑了:“这么说,是我自己太狭隘了。”
朱老总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不能够单单凭感情办事呀,史沫特莱女士!纯粹凭感情,是不能够决定政策的,更不能代替所有的工作。我们的抗战,归根到底,不应该脱离各国人民的支持呀!”
史沫特莱点点头,说:“我明白了,你们是愿意和更多的人们合作的。”
朱老总语气郑重地说:“不但是在今天,在将来,也永远会是这样。”
史沫特莱的眼睛湿润了,说道:“感谢您的这次谈话,感谢您对我的帮助!”
参考书目:
1、《中国的战歌》,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著,江枫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出版。
2、《中国的双星》,(美)卡尔逊著,祁国明 、汪杉译,新华出版社,1987年出版。
3、《在中国的六个美国人》,路易·艾黎著,徐存尧译,新华出版社,1985年出版。
